全国免费电话:
13594780248

公司新闻

9游会城市绿道 广州绿道:万民共享的千里绿脉(一)

  9游会近年来,全国各城市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为指引,积极落实习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论,坚持“创新、协调、绿色、开放、共享 ”发展理念和“以人民为中心”思想,着力开展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规划建设,实现绿色发展,提升城市品质。

  城市绿道建设是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,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,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。据统计,截至2018年末,全国建成绿道5.6万公里,各地相继完成了一大批精品项目,如南京环紫金山绿道、上海黄浦江滨江绿道、武汉东湖绿道、广州增城绿道、成都天府绿道等,提供了美丽宜人的生态环境,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还引领了绿色健康的生活风尚,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。同时,各地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。

  为总结城市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,持续推动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建设,提升城市公共环境建设和治理水平,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安排,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启动了绿道建设研究工作,依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和相关省市风景园林主管部门,进行了优秀案例征集,并针对长江沿线城市进行了重点调研。

  在汇总和研究各地案例的基础上,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将择选优秀案例进行展示,以更好地宣传绿道建设成果。

  广州是我国最早启动绿道规划建设的城市之一,以举办第十六届亚运会为契机,根据珠三角绿道网“一年基本建成,两年全部到位,三年成熟完善”的战略部署,广州至2010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市大部分区域的绿道网建设。随后逐步推进绿道增建与优化,提高绿道的功能复合性,探索绿道运营管理的长效模式。目前,广州已建成广东省内线路最长、覆盖面最广、服务人口最多的绿道网络,“千里绿道、万民共享”已成为幸福广州的新名片。

  广州市绿道网包含区域(省立)、城市、社区绿道三级,以区域(省立)绿道为骨干,串联市域内的主要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,并衔接周边城市;以城市绿道为支撑,连接重要功能组团;以社区绿道为补充,连接社区与公园。广州市绿道网依托“山、水、城、田、海”的自然格局,结合“组团—轴带式”的城市空间格局, 规划流溪河、芙蓉嶂、增江、天麓湖、莲花山、滨海6条区域绿道,形成“四纵两横”的绿道网主体结构,总长526公里;20条城市绿道衔接区域绿道,总长395公里。

  左: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州段规划图,右:广州市绿道网建设规划图

  该规划落实了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在广州的选线,结合亚运会的举办对绿道主线做出了安排,强化了体育赛事节点与城市主要公共活动中心的绿道联系,完善了中心城区慢行系统。广州绿道建设采用市、区联动模式,由市一级拟定总体规划布局,各区作为绿道建设主体,挖掘现有资源,展现自身特色,灵活拓展绿道网络,实际建成的绿道总长度远大于最初规划的绿道长度。

  2019年广东省开展万里碧道建设,以水为主线,打造生态、安全、文化、景观、经济等多功能廊道,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广州市立足现有滨水绿道基础,已启动并完成多条碧道试点段建设,2020年发布《广州市碧道建设总体规划(2019—2035年)》,为促进广州滨水绿道与碧道系统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。该规划提出“广州碧道:理想水生活”总体理念,实现从单纯治水到城市综合治理,还清于水、还水于民、还绿于岸,以水而定、量水而行,重新构筑人、水、城之间的紧密联系。

  广州市提出“水道、风道、鱼道、鸟道、游道、漫步道、缓跑道、骑行道”八道合一和“滨水经济带、文化带、景观带”三带并行的“八道三带”空间范式,以碧道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,改善流域生态环境、实现空间综合利用、带动产业转型升级、激活片区多元价值。

  广州碧道的总体布局为:三大生活圈、广州新六脉。构建北、中、南三大“碧道生活圈”:北部山水型碧道生活圈576公里,融合周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,成为郊游好去处。中部宜居型碧道生活圈550公里,荟萃人文景观,宜居宜业宜游,展现广州国际大都市形象。南部水乡型碧道生活圈380公里,恢复城市水系“弹性”,重塑健康自然的河湖岸线和生态驳岸。古广州六脉皆通海、青山半入城,碧道将构建三纵三横的广州新六脉:通山达海线、山水画廊线、广佛发展线、城央环岛线、黄金水道线、田园风光线。

  2007年增城市(2014年改为增城区)率先提出实施全区域公园化战略,用公园化的理念统筹城乡规划建设,开始绿道建设实践,以“幸福市民、快乐游客、致富农民”为宗旨,全面启动规划建设自驾车、自行车、水上游船三大绿道网,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。根据珠江三角洲绿道效益评估,增城绿道建成后,每月有3万名左右的游客前往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消费,使沿线村集体经济比非沿线%。

  增城区通过三大有形的绿道建设,形成市民休闲健身、游客观光消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无形之“道”,促进绿道生态、休闲、经济与产业功能的融合,其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借鉴,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:

  第一,高标准统筹规划建设。把绿道建设规划与区域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,高标准规划、高起点设计、高水平建设,实现绿道建设的结构系统化、功能多样化、效益最大化。

  第二,尊重自然,因地制宜。绿道建设结合路边、山边、水边的“三边”环境整治,进行保护原生态、原产权、原居民、原民俗的“四原保护”,实现家园、校园、工业园、果园、田园“五园”变公园。绿道与周边环境景观相协调,不占农田耕地,不大拆大建,充分盘活旧建筑与闲置土地。

  第三,以“藤”结“瓜”、造“瓜”连“藤”。绿道串联沿线村庄、景区、景点,改善农村环境,展现城乡特色,促进产业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。围绕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等旅游六要素,带动农民就业创业。

  第四,坚持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,建立健全绿道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,保障绿道建设的有序推进和可持续发展。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机制、以市场为主体的运营机制、以环境整治为重点的常态化管理机制。

  增江绿道是增城区绿道的代表,挖掘利用增江沿岸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,结合田园风光和原有自然及人文资源,绿道沿线精心打造了初溪体育公园、天然沙滩泳场、鹤之洲公园、亚运会龙舟赛场、荔江公园、莲塘春色、白湖水乡、何仙姑景区、小楼人家等节点。绿道建设不仅对所经路段进行绿化、美化,同时把沿线村镇规划建设成为绿道综合服务中心和旅游驿站,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,让外来游客享受田园风光,带动农民增收致富。

  绿道沿线的小楼人家景区是依托小楼镇打造的田园风光、乡村风俗、宗教文化相结合的生态乡村旅游景区,景区内的报德祠是岭南地区唯一的佛、道、儒三教合一的祠、塔古建筑群,东西境老街有800年历史,游人在此可感受广府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汇,游览荔林风光,体验农庄美食与农耕文化。

  资料来源:邓毛颖.统筹城乡,推进全区域公园化战略——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与效益分析,2010

  在现有绿道的基础上,增城区继续推进增江碧道建设,先行示范段已于2020年建成开放。在保障水安全的前提下,治理水环境,修复水生态,提升水景观,以碧水为魂构建活力廊道,实现从单一治污防涝工程到综合系统生态景观治理的转变。增江碧道充分利用沿江天然的“塘、滩、洲、溪”,结合低洼地,留出可供调、滞、蓄洪的缓冲区,构建内湖湿地、漫滩湿地、天然岛屿、自然草地9游会、沙滩滩涂等多样性河岸形式,形成丰富的河岸公园体系,一方面帮助城市防潮排洪、净水排涝;另一方面创建丰富滨水城市空间,重新建立城市与江的互动关系,形成弹性复合的水岸空间,增强城市的韧性。

  荔湾区因“荔枝湾”而得名,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,自古以来商贸繁华,是最能体现广州市井风情之地。荔湾区绿道网以广东省立绿道1号线条区内绿道支线为辅助,贯穿辐射整个城区。省立绿道1号线公里,经佛山穿越荔湾区后进入越秀区,串联花卉博览园、黄大仙祠、荔湾湖公园、西关大屋保护区、陈家祠、上下九商业步行街、沙面岛等节点,带领游客认识一个传统与创新完美结合的商贸文化旅游区,凸显荔湾“水秀花香”和“西关风情”的区域特色。

  “一湾溪水绿,两岸荔枝红”,“荔湾渔唱”被列为明代羊城八景之一,可惜随着城市的发展,河涌水质恶化,局部水道被覆盖,昔时风光不再。2010年结合广州亚运会园林景观工程,荔枝湾涌开挖复涌,同时进行了荔枝湾绿道建设,并开辟水上游线,举办水上花市等旅游活动。

 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,也是历朝以来的广州行政中心,人口稠密,用地紧张。越秀绿道建设优化利用老城空间,突出一纵一横两条精品线路。纵向线路由白云山通达珠江,主要结合东濠涌环境综合整治提升沿线年开放的“云道”进一步完善了白云山、越秀山等山体与城市的联系。横向线路主要沿珠江岸线拓展,向东联系二沙岛,衔接天河区绿道。

  东濠涌全长4.51公里,是仅存的广州古六脉之一,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,曾兼具城防、排涝、供水、水运等功能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容,为解决旧城拥堵问题,1994年建成东濠涌双层高架路,东濠涌大部分段落被埋藏地下,成为了排污暗渠。

  东壕涌绿道与河道相伴,与高架道路并行,是老城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优秀范例。绿道全长5.1公里,改造生态堤岸3.8公里,清理沿线公顷,带动地产价值提升近30%。东壕涌也是越秀区碧道建设的示范段落,有效增强了区域生态空间的连通性。

  东濠涌绿道建设与河涌环境综合整治紧密结合,在完成截污治污、补水净水工程的基础上,还进行了生态河岸及景观改造。高架桥下的揭盖复涌段落设置下沉式休闲场地,营造亲水休闲环境,降低交通噪音对市民活动的影响;通过台地花园巧妙化解高差,与周边市政道路合理衔接,同时让阳光照进东濠涌,减轻高架桥下空间的压抑感。东濠涌绿道传承广州“水城”记忆,恢复河涌上的历史名桥原貌,设置主题景点、雕塑、壁画等,展现老广州风俗人情。将绿道沿线民国时期的旧别墅改造为“东濠涌博物馆”,记录并展示河涌历史文化和整治成果。

  该工程全长约8公里,串联8大城市公园,游人可以从各入口步行到中山纪念堂、越秀公园、花果山和麓湖公园,直达白云山风景区9游会。该工程不同段落根据现状条件,采用不同的联通方式,包含旧有园道改造、贴地栈道、空中步道、桥梁等,被市民称为“云道”。2020年“五一”期间,“云道”接待游客达14万人次,成为最新网红打卡地,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  根据广州市委、市政府印发的《白云山、麓湖、越秀山及周边还绿于民三年环境整治行动计划》,整治的重点范围约22.54平方公里。“云道”工程结合进山通道和违法建设整治,提升连通性和舒适性,将低效的城市灰空间转化为全民共享的积极空间,使老城区焕发新活力;同时积极推进沿线复绿及绿化美化亮化改造,达到环境景观品质的全面提升,实现“青山全入城”。

  文字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协助组织整理。图片若未特别注明,均来自网络资料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9游会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

Copyright© 2022-2024 9游会(J9)官网 - 首页登录 版权所有HTML地图 XML地图   赣ICP备19013786号

地址:都匀市飞签庄67号 电话:13594780248 传真:+86-123-4567

手机:138-1234-5678 联系人:张生